价格双轨制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价格双轨制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1. 价格双轨制的定义和特点
价格双轨制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重要物资由政府分配,每个企业都有相应的分配计划指标。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政府逐步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对某些产品实行市场调节,即有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两种不同的价格。
2. 价格双轨制的形成背景
价格双轨制的形成背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施利税改革、财政分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进一步强化了价格双轨制的形成。
3. 价格双轨制发展的历史阶段
价格双轨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3.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首次实施。企业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部分产品开始实行市场价格。
3.2. 1986年至1989年,生产资料计划供应范围继续缩小,几乎在整个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实行价格双轨制。
3.3.其他阶段:不同产品、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实施和改革价格双轨制。
4. 价格双轨制对经济的影响
价格双轨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增加产品供求和市场竞争的灵活性,促进经济发展。价格双轨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导致黑市和腐败行为的出现以及资源配置不公平等。
5. 价格双轨制的演变和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双轨制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取消计划价格,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市场价格如何确定、价格如何调整和监督等一系列问题。
6.
作为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推进价格双轨制改革,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